宮崎駿在《哈爾的移動城堡》中說:“那些被深深愛著的孩子,更有力量。”

身為家長,我們深諳此理,也從未懷疑過自己對孩子的愛。

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,我們心里念的、嘴上說的,都是孩子的成績。

焦慮中、內卷下,時常將“愛”拋在腦后,全然只顧著如何“贏”。

然而,不管成績好還是性格好,養好孩子的前提,永遠是用愛滋養。

若想孩子快樂、溫暖、人格健全,起碼這5個時刻,你得站在孩子這邊。

被比較時,不要幫別人貶低孩子

教育作家黃啟團老師,在書里做過深刻分析。

他說,中國字富有智慧,你看,比較的“比”,就像兩把匕首。

當孩子被比較時,這兩把刀,就是一把插向孩子,一把插向父母。

尤其是被外人比較,父母還幫腔的,孩子的無助與沮喪,可想而知。

博主@文麗,就曾回憶說:

“小時候走親戚,經常被一些大爺大媽比來比去。一會說我成績不如張三好,一會說我才藝沒有李四棒,搞得人很煩。但最煩的,還是我爹媽一個勁兒地說是是是,然后回家再臭罵我一頓!”

久而久之,博主就變得很自卑,見到熟人唯唯諾諾的,怎么也挺不起胸膛做人。

長大后,她一直處于一種“羞愧心理”中,明明沒做錯什么,但就是覺得抱歉。

這導致了她錯失很多機會,吃了很多暗虧,整個人生都陷入一種困頓。

后來,她上網做心理咨詢,才知道這叫“習得性無助”。

根源就在于,童年從未得到父母的肯定與支持。

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:

“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,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。”

當孩子被比較時,不想毀掉孩子的自尊,我們必須站在孩子這邊。

學習沒誰誰誰好,沒關系,我孩子健康快樂就可以;考學沒誰誰誰有前途,沒關系,我孩子前途也不差……

幫孩子擋住攀比的不良風氣,他才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穩穩扎根。

遇到麻煩,不幫困難打敗孩子

《兒童自然法則》一書中,美國作家塞麗娜?阿爾瓦雷斯,講過一個故事。

當年,她帶團隊去熱納維耶做研究,全程參與了一個試點班的教學過程。

這個班非常特別,都是一些“問題學生”。

有叛逆愛打架的,有怎么學也學不會的,有患有心理疾病的……

其中,有個男孩“執行力發育滯后”,記憶力、專注力、自控力都很差。

比如上課的時候,同學打個噴嚏,他就分心了,再也聽不進去任何課程。

男孩媽媽總以為孩子是太調皮,經常嚇唬他說,再不好好上課就得挨打。

但無論怎么恐嚇,男孩的毛病是越來越多,越來越明顯。

塞麗娜?阿爾瓦雷斯了解情況后,先是和媽媽一起帶孩子做了腦電圖。

確定他有病理性的問題后,就鼓勵媽媽帶孩子做專注力訓練。

整個過程,塞麗娜反復提醒媽媽:一定要站在孩子這邊,幫他克服一切困難。

經過大半年的訓練,男孩情況好多了,媽媽這才明白:

不是孩子調皮搗蛋,而是孩子遇到了麻煩。

有句話說得好:“和孩子站在一邊打敗問題,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。”

不要碰上問題,就指責孩子這不好那不對,更不要在孩子受挫后,怪他沒盡力。

說實在的,生活中,我們這些大人都經常出問題,又怎么能苛責孩子事事出色。

越是遇到麻煩,越要喚醒同理心,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辦法。

父母先扛事,孩子才能成事。

受委屈時,不只是讓孩子憋著

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,經常受委屈的孩子,性格是這樣的。

要么膽小怕事,要么故作“強大”,要么養成討好型人格。

無論哪種,長大后都難以擁有健康的人際關系,很容易陷入痛苦中。

相反的,童年時受了委屈,能被父母很好化解的,往往有更健全的人格。

看過一個故事,很觸動我,來自網友的分享。

他讀初中的時候,被同學欺負,一個沒忍住,就和對方干起架來。

老師知道后,不分青紅皂白把他叫到辦公室,要給嚴肅處分。

還批評他說:“那么多學生,怎么人家就欺負你?肯定是你先挑事!”

網友一聽,百口莫辯,頓時委屈地哭了。

他一哭,老師還以為他認了錯,又厲聲道:“把你爹叫來。”

隨后,網友父親火急火燎地趕來,聽老師說了一遍事情經過。

當時,網友緊張壞了,生怕老爸一聽“打架”二字就發火。

沒想到,父親聽后竟出奇地沉默了片刻,而后對老師說:

“我孩子打小懂事,不會無緣無故地欺負人,更不會沒事找事。”

話說得不卑不亢,一時間老師竟無言以對,只說再調查調查。

這時,父親又說:“老師一定調查清楚,我過幾天來聽結果。”

到這里,網友那顆忐忑的心終于放了下來,因為他知道“老爹是挺我的”。

如今很多年過去,再說起這件事,網友仍感慨不已:

“有能為自己撐腰的爹媽,是前輩子修來的福分。”

為人父母,首先就是讓孩子相信“我和你站在一邊”。

對他們來說,這種信任才是“愛”的具象化。

尷尬瞬間,不要只顧著嫌棄孩子

有沒有很嫌棄孩子的時候。

他莫名其妙說了不合時宜的話,做了什么啼笑皆非的小動作,或者當眾出了點丑?

每每這種時刻,不少家長會因為“面子”而斥責孩子,恨不能躲得遠遠的。

但別忘了,我們和孩子本就是一體的,尤其尷尬瞬間,更需要一起面對。

不要覺得孩子“丟人”,一家人本就榮辱與共,不分彼此。

倘若一出糗,就忙著批評孩子,孩子只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,更加慌亂。

試想一下,倘若咱們在單位鬧了點笑話,有人幫忙化解,咱心中肯定倍感溫暖。

孩子更是如此。

他的世界里,最大的依賴,就是父母,最怕的,也是被父母嫌棄。

有人說,我們經常覺得孩子“神經大條”,不懂事、不記事、忘性大。

然而事實是,孩子們也很敏感,被嫌棄一次,就很可能記在心里。

生活是一場狀況百出的持久戰。

每個人的戰壕里,都需要幾個堅定的盟友。

與孩子并肩作戰,我們才能一起打贏生活這場硬仗。

面對選擇,不急著否定孩子

前陣子,有篇報道火了。

26歲的北大研究生黃小藝,畢業后,主動留校申請為管培生。

她從一線做食堂阿姨開始,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,慢慢成為食堂經理。

等積累了經驗,時機成熟后,她再去創業,做健康食堂。

消息一出,大伙紛紛覺得她“浪費”了自己的才華。

畢竟,她的同學們,就業方向都是互聯網大廠、外企什么的。

盡管非議頗多,小藝還是在父母支持下,做起了食堂阿姨。

她說:“不是每個人,一定要去做科學家,什么家,去改變世界,而是在盡可能讓自己自洽的人生里尊重每一種發自內心快樂的選擇。”

說話時,她嘴角有笑,眼里有光。

但我想到的,是小藝的家人,一直地支持著她。

《無聲告白》中說:我們終此一生,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
人生是曠野,幫孩子找到他的領地,允許他自由綻放,才是真的愛他。

作家周國平說:

“好的親子關系,是讓孩子知道,無論外面有多少風雨,家里總有一盞燈為他亮著。”

關鍵時刻站在孩子這邊,不是有意護短,更不是包庇溺愛。

而是在他真正需要父母的時候,我們穩穩地出現在了身后。

這種家庭賜予的底氣,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
那些小時候愛笑愛鬧,長大了幸福快樂的人,背后都有父母撐腰。

很多時候,孩子碰上什么坎兒,咱們輕輕推一把,他就過去了。

所以,愛孩子還不夠,還要學會表達愛。

與家長朋友們共勉。